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發展的現實路徑和內在規律,特別是“第二個結合”,要求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結合學生特點、課程教學內容,充分挖掘課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高質量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應是新時代進一步做好思政教育的方向。
要充分挖掘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引導青年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意義重大。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引用典籍和經典名句,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新時代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挖掘好、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對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要用好馬克思主義學院這個載體,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內容。首先,馬克思主義學院要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現實問題和實踐問題,做好“兩個結合”的研究和闡釋,為上好高校思政課提供多角度的學術支持。其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思政課內容建設,切實提升課程的思想性、政治性、文化性和傳承性。再次,改變過去填鴨式、說教式思政課弊端,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動鮮活的素材,推出一批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精品思政課,讓學生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中正確看待、辯證認識、理性分析現實問題。
要建好用好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在“建”上下功夫,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依托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紀念館、影劇院、考古遺址、文化書院等載體,建設一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以戲劇、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擴大思政育人空間。在“用”上見成效,引導青年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實踐教學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和高端研學結合起來,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
要通過科技賦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一是把握科技發展新趨勢以及青年成長規律,主動適應“互聯網原住民”一代的思維模式與學習習慣,加快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教育資源數據庫,與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對接共享。二是創新元宇宙、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創新“沉浸式”思政課形式,讓青年學生更加便捷地獲取和使用學習資源。特別是把我國系統整理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籍文獻,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資源數據庫,支持和鼓勵相關機構向高校提供古籍資源共享服務,讓青年學生在讀古籍學經典中接受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