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在各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中華文明探源、歷史遺產保護與傳承等工作成就斐然,堅定了全民族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事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和“數字文化中國”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人民文化實踐取得偉大成就,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宗旨;文明交流互鑒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議”是中華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的當代體現,為當今人類文明交往提供了全新的道義目標和倫理準則,為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了中國貢獻。
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作為發展文化事業的基本途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道德素養,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采用“熱度指標”作為觀測人民文化實踐的手段。熱度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目標愿景、文化價值、全球觀念、思想理論方面,其核心關鍵概念都受到百姓認可,熱度逐年攀升;主旋律文化通過各種文化載體的傳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設施機構等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機融合,成為中國互聯網文化的重要特征。
人民文化實踐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成就
“人民文化實踐”指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傳統和社會經驗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中開展的文化創造、傳承和交流活動。這包括各種傳統文藝、民間藝術、手工藝、節慶活動、習俗、傳統食品、口頭傳統、自媒體以及其他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表達形式。這種實踐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觀念和情感,也是他們與外部世界互動和自我認知的途徑。“人民文化實踐”中的“實踐”特別強調了文化不僅是一種抽象的觀念或制度,更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體驗和活動。這種實踐既包括傳統文化的維持和傳承,也包括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內容的創造與發展。人民性和時代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人民性貫穿了當代中國文化的每一個層面,強調文化必須由人民群眾參與、創造并為其服務。首先,人民性的“主體性”突出了人民群眾在文化創造、傳承和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其次,當代中國文化的“民族性”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傳統中。這種價值觀和傳統在文藝作品、日常生活乃至公共空間設計中都得到了體現和尊重。此外,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理念,意味著所有文化實踐和產品都應該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秉持以人民為文化的主要創作者和受益者的原則。這種文化的發展方向是由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需求所決定的,而創造的文化成果也應由人民共享,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
當代中國文化在社會高速發展和變革的背景下,鮮明地展現出了其“時代性”。這首先體現在文化對于現實社會變遷、科技進步和人民生活方式變化的敏銳捕捉與反映。這種反映不僅記錄了時代的變遷,也為人們提供了對于當下社會現象的深入理解。其次,全球化和開放性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深化,中國文化更加開放地吸收和融合世界性元素,展現出一種積極的、包容的態度。同時,面對新的社會挑戰和文化需求,無論是在文化形式、內容還是在傳播方式上,“創新性”也成為當代文化的標志。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中增強四個認同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文化實踐在增進各族群眾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文培元,增進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
人民文化實踐不僅是藝術和娛樂的載體,更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播工具。在各種文化活動、節目和項目中,政治觀念和理念得以廣泛傳播,并以更易于接受的形式深入人心。在共同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凝聚力得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支持,從而進一步加深了認同感和歸屬感。人民文化實踐不是一種單向傳播,它也為群眾提供了反饋和交流的平臺,使各級黨組織和政府能夠直接聽取基層的聲音和需求。
以文鑄魂,增進人民群眾的思想認同
人民文化實踐在傳播正面價值觀、社會觀念和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群眾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對正確的社會行為、價值觀和思想觀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同。文化內容經過精心策劃和選擇,可以幫助民眾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化活動為大眾提供了與他人分享、交流和探討思想的機會,這有助于豐富他們的思維、拓展他們的視野。
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當代闡釋,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民的思想認同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類綜藝節目發生如下變化:從通識類節目到專業垂直類節目,從文化宣傳到自發的國潮眾創,從最初的政府推動走向了市場自主參與。
以文弘業,增進人民群眾的理論認同
文化實踐活動為大眾提供了獲取和理解新知識、新理論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通過參與文化實踐活動,人民群眾有機會親身體驗和實踐某些理論,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同這些理論。同時,文化實踐活動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和貢獻,他們的反饋和建議為理論的創新和完善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方向。
新時代以來,中國的紅色旅游逐漸以中青年為主力。形成了“紅色旅游+研學”“紅色旅游+休閑度假”“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等體驗形式。
以文立心,增進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
文化實踐活動常常引起人民群眾的深沉共鳴,他們找到了與他人共享情感、經驗和記憶的機會,從而加強了其與社會的情感聯系。文化實踐為大眾創造了情感溝通和交流的空間,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借鑒經驗,建立更深厚的情感紐帶。
在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實踐中,人民群眾發揮著主體作用,他們既是文化建設的參與者,也是享有者。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決定性地位,強調要發揮人民創造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人民在實踐中成為文化建設的真正主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努力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確保文化成果公平惠及全社會,這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