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的內在要求,也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糧的現實需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相連,維系著民族的共同記憶,是我們增強文化自覺的強大底氣。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增強全國人民的國家認同感,還能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其次,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強大堅實的呈現。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價值支撐,還能提供厚重磅礴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資源。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一是技術融合與展示。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數字動畫等技術,提供全新的方式來展現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現代的展示平臺,而且還能激發年輕一代的興趣和好奇心。二是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相結合。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不僅為傳統工藝找到新的市場,還提升了手工藝品的現代意義和實用價值。三是文化內容的現代傳播。利用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和藝術可以以更加生動和互動的形式傳播給全球觀眾,在吸引年輕人了解和欣賞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表達創意和達到更廣泛受眾的機會。四是教育和社區參與。教育機構和社區組織可以通過組織講座、工作坊和文化節等活動,激發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形成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制機制、工作合力與環境氛圍。一是培育創新人才。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到實處,首要條件是人才。應該開設相關課程,激發學生對文化創新的興趣和能力,培養能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結合創新的人才。二是支持跨學科研究與合作。創新往往發生在不同領域和思想的交匯處。應支持跨學科的研究項目,鼓勵文化學者、藝術家、技術專家等共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方式和發展路徑,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應用提供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三是營造創新和保護相結合的環境。在促進創新的同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同樣重要。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統性協同性操作性,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創造性。四是利用技術推廣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應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保存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析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需求,更有效地設計和推廣文化產品和活動。
處理好守正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多重挑戰。這些挑戰既包括如何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和獨特性,也包括如何使之適應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需求。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理念和原則,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傳統文化;要與時代同頻共振,賦予其包含時代精神要素的全新思想內涵,以及富含現代科技元素的全新展現方式,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