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4-17 13:50:00
人物簡介
龔良,江蘇太倉人,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曾任江蘇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院長。現任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
曾參與江蘇省內外眾多考古發掘項目和文物保護修繕項目。任職南京博物院期間提出“既做歷史藝術的殿堂,又做文化休閑的場所”的博物館發展理念。2013年主持完成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擴建工程,2021年主持完成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展覽和運營,受到廣泛關注。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中華文明的一塊拼圖,合起來就是一幅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長卷
·熱門的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同時又是一個公眾喜愛的旅游目的地
·建設博物館強國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通過博物館和世界交流,讓世界更了解我們,讓中國的歷史、文化能夠更好地被講述和被接受
·好的博物館有三條原則:好的文化產品、好的文化環境、好的文化服務
2023年11月6日,南京博物院迎來建院90周年院慶。院慶大會上,龔良應院方邀請,用了9分鐘時間、53頁PPT、2000多字的發言稿,分享了南京博物院最近10年的經驗做法,將其稱為“一座超級鏈接的博物館”。
1933年,由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議,國立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前身)籌備處在南京成立。其主體建筑由著名建筑師徐敬直設計,后在梁思成、劉敦楨指導下,修改為仿遼代奉國寺大殿建筑。這座莊嚴宏偉,體現“中國建筑之固有特色”(梁思成語)的大殿,如今已成為南京標志性歷史文化景觀。
在南京博物院90年的歷史中,龔良擔任院長16年半,這期間他和他的團隊不僅完成了前輩們的期望,使南京博物院最終形成“一院六館”的格局,更提出博物院“既做歷史藝術的殿堂,又做文化休閑的場所”這一理念。
“南京博物院的歷史,折射了時代浪潮下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歷程。”龔良說,好的博物館應該更好地與時代接軌、與社會同步,讓公眾更直觀方便認識文明和傳統。
考古最主要的是尋找
和記錄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1962年,龔良出生在文脈興盛的江蘇太倉。15歲高中畢業后回鄉務農,19歲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就讀考古專業。龔良說,學習考古之前,他對這個專業并不了解。進入大學后,發現考古工作非常重要,“是人們和遙遠祖先溝通的重要渠道。”龔良說,環太湖文明被認為是江南文脈的源起,就是因為有大量的古文化遺址被考古發掘。
大學畢業后,龔良留校任教,成為考古專業的一名老師。當時考古專業中有一門“中國古代建筑”的課程是聘用外校教師來講授的,龔良有意接任此課,于是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又去東南大學建筑系進修了兩年“中國古代建筑”。“通過這兩年學習,我不僅能順利地講授該課程,還可以兼做文物建筑保護修繕的設計方案。”龔良也因此有了更加廣泛的專業關注點,從考古到古建筑,以及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利用等,他都有所參與和涉獵。
1986年開始,龔良跟著恩師蔣贊初先生整理北洞山漢墓考古發掘資料。他參與整理出版的《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考古發掘報告,獲得了江蘇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龔良仍然記得,這座墓中出土的文物從宴飲到盥洗,從倉儲到水井,從生活到歌舞,相關的文物一應俱全,通過這些文物能清楚地看到西漢時期諸侯王的生活場景。
“考古,最主要的是尋找和記錄文物與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北洞山漢墓開始,龔良就十分注重出土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所傳遞的歷史信息,“通過這種關系,去追尋文明的起點和社會發展的腳步。如果田野出土的文物沒有發現和記錄這種關系,出土文物的價值就會大大降低,比如收繳的盜墓文物。”
要在文物保護中惠及民生
龔良于2001年開始擔任江蘇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和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等職,負責全省的文物保護、古建修繕和博物館發展的行政管理工作。
2005年12月,龔良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擔任院長后,他的第一項重要任務便是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擴建工程。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蔡元培先生于1933年倡議建立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最初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后因抗戰爆發,僅建成“人文館”。
此后在南京博物院幾代學人的努力下,已經建成有歷史館和藝術館。歷史館就是當年的“人文館”,主要收藏和陳列江蘇的歷史文化遺產,藝術館則展示歷代青銅、瓷器、玉器、書畫、織繡、陶藝、漆器、民俗等。
參觀南京博物院的游客。近年來南京博物院已經成為一處“網紅”打卡點。
二期改擴建該如何進行?龔良思考很多:“如何讓這座歷經風雨、飽經滄桑的文化圣殿繼續傳承,同時又能煥發新的活力,真正惠及民生?”
“南京博物院有各類藏品42萬件,其中包含一大批宮廷文物。”龔良說,“在42萬件藏品中,以清宮瓷器最多,以西南地區民族文物最具特色,以殷墟考古出土實物科學價值最高,以江蘇的考古出土文物最珍貴。全院藏品既有宮廷的,也有民間的;既有高古的,又有近現代的;既有物質形態的,又有非物質遺產。品類繁多、覆蓋面廣,藏品的類別遠超同級博物館。”
龔良意識到,宮廷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交流臨展又是博物館吸引公眾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展館進行展示,于是將特展館建設納入了改擴建工程的議題。歷史、藝術、特展三大展館構成了南京博物院的主體,呈現出“歷史文化藝術的殿堂”的大氣。但龔良認為博物館還應該成為“公眾喜愛的文化休閑場所”,經過和同事們反復商討,改擴建工程又創新性地加入了數字館、非遺館和民國館“三小館”。2013年11月6日,時值建院80周年,完成二期改擴建工程的南京博物院以“一院六館”全新格局對外開放。
零展品基礎上建起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博物館要展示人類發展的文明歷程,藏品展示不能是簡單的說教。”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期間,龔良逐漸將博物館的文博理念提煉為“既做歷史藝術的殿堂,又做文化休閑的場所”。
龔良說,要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之一。
如何把文物展品和背后的文化,更好地展示給觀眾,龔良認為,科技手段在博物館的展覽中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特別是數字技術可以讓公眾更直觀方便地認識文明和傳統。
南京博物院的數字館,就是將以江蘇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動態的影像、投影、互動等方式,分成28個片段表現出來。能充分體現龔良創新理念的還有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專有名詞,流經全國8省35座城市,并把我國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聯系起來,構成了我國南北水路交通大動脈。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江蘇省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一項重點項目,由南京博物院負責展覽和運營。
在零展品的基礎上,龔良帶領團隊通過兩年零九個月的努力,征集、復制了1萬余件藏品和展品。“如何在藏品有限的情況下展現大運河恢宏的歷史?”龔良說,他和團隊經過不斷地調研和討論,決定展覽內容以大運河的歷史變遷為時間軸,空間上涵蓋大運河全流域,重點展示大運河帶給民眾的美好生活。
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就是數字技術在博物館內的應用。“館內多個展廳均配合數字化沉浸式體驗。”龔良介紹,比如在“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覽中,以“5G+ VR”的形式展現當代運河沿岸風情,通過數字技術讓運河實景更加逼真絢麗。在“運河上的舟楫”展覽中,參觀者還可以“登上”一艘長約21米、桅桿高15米的“沙飛船”。“沙飛船”是明清時期江南一帶的大戶人家在娶親或看戲時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康熙、乾隆“南巡”時隨行船只之一。博物館內,在四周投影的視覺反襯下,游客“乘坐”沙飛船緩緩向前行進,進而感受到大運河兩岸的繁華盛景,當下和歷史就這樣產生了“鏈接”。
“博物館數字化展覽的背后,需要有真實的考證支撐,那些‘復原’的橋梁、碼頭、建筑、船舶等影像,都是真實地存在或有歷史依據的,真實是博物館數字展覽的生命。我們希望以真實的場景向觀眾呈現、解讀真實的運河。”龔良說,“如今,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游客越來越多,特別是青少年和親子家庭占了很大比重。”
2022年6月,60歲的龔良卸任南京博物院院長一職。回顧自己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他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在高校教考古時進修了古建筑,在做古建筑修繕時關注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更新,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時又身兼文物保護管理行政工作。
幾乎每一個階段,都是身兼“兩崗”,因此他將自己的書齋取名“兩行齋”。
如今,龔良是南京博物院的名譽院長,也是院里一名志愿者,時常會到館里走走、看看、講講、坐坐。他很欣喜,自己在退休的時候還保持著不錯的業務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所實踐的一些文博創新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實踐。
對話: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中華文明的一塊拼圖
博物館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中國的博物館事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龔良:粗略來講,2000年以前,中國博物館收藏展示的是文物和標本,這里的文物指的是館藏的可移動的文物。
最近這20多年來,博物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在2001年的時候,博物館的概念有了變化,收藏展示的是人類發展的見證物。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做出調整,改為博物館收藏展示的是“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
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保護不可分割,都可以放進博物館,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就是說我們在進行物質遺產收藏展示的過程當中,發現里面所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制作技藝和使用方式等,這些也應該成為博物館的展示內容。
2022年8月,國際博物館協會官網又公布了博物館的新定義:“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這強調的是博物館的多樣性發展、差異化發展,強調了闡釋的作用和體驗的價值,希望能夠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出現。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博物館事業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首先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是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同時公眾也對博物館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看到,這20多年間中國博物館的數量增加了2倍,從2003年的2000多座,到如今登記備案的已經有6000多座;博物館服務公眾的面積則大概翻了三番,近年來有更多的博物館在進行改建、擴建;博物館服務公眾的能力和水平,更是有了極大提高。
如今,熱門的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同時又是一個公眾喜愛的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的相加,使得博物館有了更好的社會效益,也有了更好的旅游貢獻度。
記者:剛剛您提到20多年來博物館數量的快速增加。中國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建設博物館強國對建設文化強國有什么樣的意義?
龔良:建設博物館強國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成博物館強國,首先博物館建設的頂層設計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另外,還要通過博物館和世界交流,讓世界更了解我們,讓中國的歷史、文化能夠更好地被講述和被接受。
去年9月,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首次創新舉辦尼山世界文物(博物館)論壇,我受邀參加。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為主題,以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為目的。
交流的基礎是能夠互相了解,然后才能夠融合,才能夠發展。博物館通過實物來實證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成果,最容易被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接受。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首次新增尼山世界文物(博物館)論壇,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博物館這個“世界語言”,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我們每年引進很多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展和藝術展到中國來,是希望中國的觀眾更了解世界。同時,我們也努力讓中國博物館的相關展覽走出去,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在我看來,講好中國故事,博物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而且這個載體特別容易被外界所接受。
博物館可以看成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片段
記者:通過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什么樣的中華文明?
龔良:我們常說中華文明5000年,就是通過考古發現得到實證的。今天我們在很多遺址博物館里可以看到有關中華早期文明的相關內容。
我們還有很多民族類的博物館,展現了中華民族相互融合的過程。
在歷史和藝術類的博物館中,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比如在南京博物院,我們“江蘇古代文明”的展覽,里面有考古發現的8000年前人工栽培的水稻以及捕魚的工具,這是江蘇“魚米之鄉”的源頭。從早期的環太湖流域文明到后來的吳越文化再到江南文化的形成,展示了江南文脈的傳承。
將視野放大,在長江沿線的博物館中,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特點更加突出,最顯著的是農耕文明,從長江上游、中游到下游,農耕文明加創新的特點是一致的。
長江上游的巴蜀地區,農耕文明中加入了青銅器的制造,典型代表是三星堆、金沙遺址;長江中游地區,是農耕文明加上陶器的發展,比如位于湖北省天門市的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等級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聚落遺址群,是展示長江文化的重要遺存、揭示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的核心遺址,也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珍貴實物;長江下游地區,主要是環太湖流域,是農耕文明加上玉文化,比如典型的良渚文化遺址等。
這些博物館,可以看成是中華文明的某一個片段,而這個片段一定是在中華文明的整體格局中體現的。或者說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中華文明的一塊拼圖,合起來就是一幅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長卷。
好的展覽以故事打動觀眾
記者:在您看來,什么是好的博物館?
龔良:對此,我曾提過三條原則:好的文化產品、好的文化環境、好的文化服務。
好的文化產品,指的是博物館主動作為去創新性地策劃原創展覽,再加上博物館里面有創意的教育服務項目和文化創意衍生商品,這是博物館文化傳播和服務公眾的重要內容。
好的文化環境,是希望公眾到博物館里會產生溫暖的感覺,這種感覺應該是貫穿館內外的。我們希望博物館建筑成為博物館里的第一件展品,然后再通過內部空間的打造,營造博物館展覽所體現的文化空間。
好的文化服務,要體現在從觀眾走進博物館到離開的全過程,要讓觀眾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很舒服,同時又能讓博物館的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
隨著文博事業的發展,今天我們進一步提出,好的博物館應該是空間、美感、故事的有機結合。
空間是特色和形象的結合,美感是愉悅的體驗,而故事則是展品關系的解讀。這些年,我們已逐步摒棄了原來博物館里面做文物精品展的展覽方式。文物精品展,強調的是展覽中要有好的明星展品,沒有明星展品,這個展覽可能就做不好。現在我們更希望給大家展示展品和展品之間、展品和地域之間、展品和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就是博物館要告訴觀眾的故事。好的展覽是體驗式的,以故事打動觀眾。
記者:這種器物之間的關系要如何找到呢?
龔良:這是一個關鍵問題,需要有專業策展人的介入。因為博物館里展示的故事,不是憑空編造的,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環節。特別是最近七八年,大家都意識到要做好的展覽,必須有好的策展人。包括我們南京博物院在內,現在國內大型博物館基本有自己的策展人團隊。
我舉一個例子。2015年,我們策劃了一個“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策展人是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的曹清老師。在這個展覽中,沒有明星展品。策展人從她自己的女性視角出發,將很多普通的文物、展品組合起來,通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媛集藝、筆端容功四個方面,詮釋了歷史長河中中國女性的性格特征,那就是“溫”“婉”。脫胎于這次展覽的同名圖書也獲評當年的“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和“中國最美的書”。
李莊是南京博物院與四川的鏈接點
記者:說到南京博物院就不能不提四川宜賓的李莊,近年來兩地有哪些聯動?
龔良:我們特別感謝李莊人民在1940年到1946年接納了當年中央博物院的前輩。正是在李莊的時候,博物院和國內其他的文化單位聚集在一起,使博物館學和考古學、古建筑學等領域的學者之間發生了深入的交流,并產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的老院長曾昭燏在李莊時曾與人合撰《博物館》一書,敘述了博物館工作各方面的基本知識,是中國具有開創性的博物館學研究代表著作。現代中國的博物館學,可以說是從這本小書開始的,李莊正是它的誕生地。
2023年,我受院里委托到李莊,對“立本求真家國天下——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在李莊”主題展重新策劃布展。展址就位于當年存放院里珍貴文物的李莊張家祠。
整個展覽分為三個單元,分別是“國寶西遷——守住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文化抗戰——艱難歲月彰顯學人風范”和“山高水長——海峽兩岸永懷繾綣”,展示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從文物西遷到落地李莊的脈絡。為了這次展覽,我們從南京博物院文物庫中原樣復制了多件極富價值的公文、信件等資料。同時,還全新打造了一個數字展廳,參觀者可沉浸式體驗,了解這段文物輾轉遷徙的往事。
李莊,是南京博物院與四川最重要的鏈接點。
記者手記:
最大的肯定是觀眾發出的“九宮格”朋友圈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作為我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院,它的主館“老大殿”本身也是一處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南京博物院,網上一直有個說法,稱它是“中國三大博物院之一”。采訪時,我們專門就此向龔良先生求證。
聽到這個問題,龔良哈哈一笑,進而說:“這是觀眾的口碑和喜歡,沒有任何依據。”
采訪時,龔良一再強調,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構,更應該是觀眾喜愛的旅游目的地。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近年來南京博物院已經成為一處“網紅”打卡點,往往一票難求。
采訪結束時,龔良把記者帶到“老大殿”前的廣場,當時眾多游客正舉著相機、手機在這里拍照。
龔良說,對于一座博物館來說,最好的傳播就是觀眾拍下的照片。“我常常講,能不能讓觀眾拍到18張以上的照片?觀眾在離開博物館后發出去的‘九宮格’照片,傳播效果比任何的博物館廣告都要強。”龔良說,當下博物館的職能正在改變,從“服務文物”轉變為“服務公眾”。
龔良說,我們遇上了中國快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博物館變革的時代,一個互聯網的時代,需要通過一系列創造性勞動,讓更多民眾走進博物館,看懂展覽、理解文明、認知傳統、愛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