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詩心·美學”與多元視角里的江南文化
步入上海博物館東館4樓的江南造物館,展墻上——“江南是人類詩意棲居的光輝之地,江南工藝造物是托起美與詩意生活的堅實基礎”這段文字為江南文化特質做了生動注腳。12月27日,上海博物館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在上海博物館東館舉辦了“詩心·美學”長三角江南文化研討會,“江南文化講堂”第三季也正式啟動。
“江南文化講堂”自2020年開辦以來,吸引了專家學者和聽眾們的積極參與。目前已經舉辦兩季共二十期講座,從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學、藝術等多個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質,既以扎實的學術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戰略價值,又以精彩生動的解讀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該項目使上海博物館成為上海市委宣傳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重點項目實施單位。
“‘江南文化講堂’通過創新組合形式,聚合社科專家和文博資源,廣泛普及江南文化的發展理念,在長三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這是我們繼續啟動‘江南文化講堂’第三季系列活動的原因和動力所在。”上海市社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任小文在啟動儀式上說。
上海博物館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收藏重鎮,長期致力于推動江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海博物館東館在新建過程中也精心打造了江南造物館和屋頂花園等,通過系統展陳江南傳統手工藝品及“江南石供與海派盆景”等相關江南主題展覽,呈現江南文化的獨特意境和人文精神。
“上海博物館在江南文化建設方面,重視并推動江南造物展廳、‘山水江南’數字展廳、考古上海、海上書畫展廳和東館屋頂江南園林建設,舉辦體現江南與海派文化相關的展覽項目,使上海‘文化品牌’在上博成為立體的‘實景畫’。”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說。
圍繞“江南文化”這一主題,研討會邀請了長三角江南文化研究的社科和文博方面共11位專家作主旨發言和交流研討。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戴鞍鋼講述了文明交流互鑒與世界的中國江南的故事。他認為,從“文明交流互鑒與世界的中國江南”視角切入研究,大有文章可做,學界的研究不能受限于學科劃分的束縛,而應該打通古今中西的聯系。他提出可以從全球史、物質文化史、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史、江南史等多個面向研究。事實上,不論是全球史還是江南史的研究,我們都有走在學術前沿的頂尖專家在從事該領域的研究。當前江南史的研究已是一個世界性的學問,知名學者李伯重先生提出的“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將江南經濟置入全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進行了考察,重估江南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除了史學的視角,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若江深入剖析了江南獨有的文化特質——“詩性”。她認為,“這種詩性特質,既得益于江南優越的地理位置、環境、氣候等客觀條件,也取決于江南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和人口結構,至晉室南渡、安史之亂、靖康之亂三次大移民之后的南宋時期已經形成,最突出的標識是園林的出現。”
品茶飲酒、詩詞唱酬、書法繪畫、撫琴對弈……園林生活集中體現了江南文化的“詩性”特質,也最大限度地折射出江南人對詩意棲居的理解,并將其融入園林之中,打造出心中的“詩和遠方”。
即便如此,但江南人也并非只追求“詩和遠方”、只一味“好高騖遠”,相反從歷史來看洋務運動中近乎所有的民族工商業都從上海起步,反映江南人在思想觀念、眼界的開放性;而無論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對我們民族影響深遠的政治名言無一不是江南人所提出,體現了務實與擔當。“可以說江南文化很好地處理了‘務實經世’與‘詩性追求’之間的關系,既積極進取,又盡可能享受人生之趣、生活之美。”莊若江說。
上海博物館東館精心打造的江南造物館、海上書畫展廳等都融入了江南文化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凌利中以上博東館“海上書畫館”為線索,解讀了何以江南、何以海派。凌利中表示,海派文化是在江南文化基礎上加之中西交匯孕育而成,并從中生長出紅色文化。普通老百姓甚至很多領導都認為上海沒有什么文物,外省市很多是一鏟子挖出來的文物大省,但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研究以文獻為主,缺乏文物的支撐,所以說服力不夠。“這其中其實存在誤區”,凌利中認為,“文物分為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上海2000年的書畫文物恰恰是傳世文物,所以我們不是一鏟子,我們是一柜子一柜子,同樣屬于書畫考古。”
“海上書畫館通過對海上千年書畫的梳理,從里面我總結了16個字,底蘊深厚、藝脈純正、兼容并蓄、勇于創新。對上海的城市精神開放包容,對于理解這座大城市的人文底蘊我想是有幫助的。”凌利中說。
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施遠闡釋了如何在交融與求同中探尋江南造物的文化品格。他認為,交流和融合是江南造物領域的常態,數千年如此,我們不可能孤立靜止地看江南的某一種具體的工藝門類,或某一種小的地域文化形態,而應放在交流與融合的大背景下,江南造物是在全球化的經濟聯系中的一種客觀需求催生下,才能夠如此的繁盛、發達。從超出地域文化的視角出發,再來重新審視、整理和發掘江南文化里面高光的內容,最優秀的部分。
步入上博東館4樓的江南造物館,展墻上——“江南是人類詩意棲居的光輝之地,江南工藝造物是托起美與詩意生活的堅實基礎”這段文字似為江南文化特質做了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