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述裕、鄧雨龍:文化與科技融合引領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與科技融合引領文化產業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培育文化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與科技融合培育文化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
一部文化產業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歷史。在當代社會,激光照排、智能校對等科技創新成果讓出版產業告別鉛與火、邁向光和電,以更高效率傳播知識、傳承文明;高清攝影、數字特效等新技術與影視工作者的創意相融合,使電影業不斷推出風靡全球的新題材、新作品,使電影這個傳統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文化與科技融合推動著文化產業各個細分行業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文化與科技堪稱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斷創造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
文化是科技創新的催化劑。文化通過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偏好等決定人們的行為,為科技創新創造條件。深圳之所以能從小漁村發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涌現出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大批代表科技前沿的企業,關鍵在于深圳確立了開拓、包容、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此外,隨著當代物質生活的豐裕,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為科技進步提供了新的應用場景。以網絡游戲為例,因為有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網絡游戲已經成為云計算、5G、AR/VR、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當代數字前沿技術的試驗場,成為推動前沿科技研發的重要驅動力。
科技進步則極大豐富了文化的呈現方式與體驗模式,使文化生產、消費、傳播等各個環節煥然一新,不斷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網絡視聽、在線娛樂、自媒體平臺、沉浸式文化場景等不斷涌現,現代科技已經滲透進文化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的持續進步,為文化產業注入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能,不斷孕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
文化與科技融合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在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下,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集成多種前沿技術,成為兼具創新、創意的先進生產力,使當代文化產業成為科技應用最廣泛、匹配度最好的產業之一。 文化與科技融合催生了數據、大模型等新型生產要素,推動文化產業增質提效。以數據為例,文化產業領域的數據從文化資源中采集而來,也在文化生產、消費中誕生,是實現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關鍵要素。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收藏的文化資源可以變成數據,舞臺上演員的表演、網絡平臺中的視聽內容可以變成數據,消費者的各種消費行為均可以變為數據。經過數據采集、標注等加工,能夠實現要素報酬遞增、低成本復用、催生新產業和新模式等重要功能。比如,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公司聯合推出的“數字藏經洞”超時空博物館,就是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開發利用數據而產生的創意成果。大模型則帶來了人機共創的產業新生態,極大提高了文化生產效率。在第20屆深圳文博會上,廣東參展的8個代表性大模型讓業界看到了文化生產變革的新圖景。例如,有的大模型可以利用文生圖、文生3D等功能幫助創作者快速生成創意素材,縮短視聽內容制作周期;有的大模型可以幫助景區、博物館等打造具有導航、翻譯等交互功能的虛擬數字人,節約人力成本。
文化和科技融合帶來了新材料、新工藝,豐富了文化生產方式,推動傳統文化業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文化產業通常被認為是低碳產業、綠色產業,實際上,一些傳統文化產業業態也存在污染高、浪費高、碳排放高的特點,不符合新發展理念。例如,一些造紙業、煙花爆竹業等文化制造業的生產工藝較為粗放,對區域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又如,一些大型晚會、實景演出、燈光秀等,片面追求宏大視角和奢華的感官刺激,對電力等能源消耗巨大。如果不朝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難免被時代淘汰。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工廠。通過深化文化與科技融合,能使傳統文化產業業態煥發新生。以煙花爆竹業為例,廣東是煙花爆竹規模化產業地區之一,也有舉辦煙花匯演的傳統習俗。如能將新材料、新工藝運用到煙花爆竹的研發生產中,制造出具有低污染、低噪聲、低能耗等特點的新型環保煙花或數字煙花,舉辦數實融合的煙花匯演,必能兼顧保護環境、傳承民間習俗、豐富文娛活動的多重目標。
文化與科技融合重構生產與消費關系,實現價值共創。傳統文化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涇渭分明,消費者被視為被動的接受者。而在數字時代,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呈現出動態性、模糊性等特點,在科技賦能下消費者以各種方式參與文化生產的過程。例如,近年來興起的互動影游、互動閱讀等,允許消費者自主決定情節走向。又如,通過眾籌、定制、粉絲訂閱等新消費模式,生產者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取消費者的創意,滿足其個性化、品質化、定制化的消費需求。隨著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利用開發商提供的AIGC、智能體中心等智能創作工具,將自己的想法創意落地,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更多可能性。
文化與科技融合推動了跨界融合。以科技作為媒介,文化產業正在與多種業態聯動發展,在“破圈”中創造新質生產力。例如,廣州市拿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使用AirSonic聲能纖維材料及一體成型技術生產出碳纖維系列吉他,該吉他搭載了SHARC音頻芯片、HILAVA操作系統等智能模塊,實現了多產業跨界融合,深受消費者喜愛,暢銷國內外。此外,游戲引擎、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等文化領域的前沿科技也可以賦能其他行業,催生出新的產業形式或服務模式。又如,美國通用游戲引擎Unity,除了服務于游戲領域的3D互動內容創作以外,也因其兼容度和易用性被適配到智慧城市建設、汽車智能座艙開發、超逼真虛擬手術培訓等各行各業的應用場景中。
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需筑牢人才根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應積極適應科技進步帶來的新變化,壯大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為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筑牢人才根基。
一是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帶來的新機遇,培育一批具有人機共創能力的新型文化人才。科技進步,特別是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文化生產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善用各種智能工具,實現人機共創,已經成為文化工作者的必備能力之一。未來的文化生產不再是人類自己孤軍奮戰,還需要和智能體、虛擬數字人等緊密合作。這就需要通過優化高校學科配置、開發產學研協作項目等方式,為文化工作者培養新的勞動技能,包括數據采集和開發的能力、智能工具使用能力、與數字人交互協作的能力等。也要看到,人工智能的大范圍應用,將會對傳統文化產業產生一定的沖擊,一些職業和崗位將被AI取代。因此有必要適度超前引導這些瀕臨淘汰的職業向“提示詞工程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等新職業轉變,未雨綢繆,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二是打通生產與消費的邊界、娛樂和工作的邊界,提高價值共創能力。人民群眾擁有無限的創造力,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文化生產過程中。比如,科普博主、非遺傳承人、軟件工程師等,各行各業的普通人,都能成為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的一分子。應積極順應價值共創的新趨勢,因勢利導,滿足當代消費者自我呈現、自我表達的需求,將消費者的創造力轉化為生產力。比如,開發智能創作工具、數字文化軟件等工具,降低文化創作的門檻;開發通用游戲引擎平臺、虛擬現實平臺等平臺,鼓勵消費者創造和上傳創意內容,為社會公眾想象力自由馳騁、創造力充分發揮創造條件。又如,探索在影視、游戲、演出、綜藝等文娛領域內,推出更多“AIGC+UGC”的新業態、新產品,根據消費者自主意愿生成個性化內容。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權、參與權、創造權,催生出更多跨學科、復合型的文化科技融合內容。
三是積極拓寬國際視野,為匯集全球文化人才交流與協作搭建平臺。互聯網平臺、元宇宙、第三代互聯網等現代科技帶來了全新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全球數據、資源和人才。應努力在網絡視聽、游戲社交、創意眾籌、元宇宙等領域建設一批面向全球用戶的內容平臺和創意人才中介平臺,為擁有不同背景的優秀文化人才交流和協作創造舞臺。面對遠程辦公、數字勞務等新趨勢,應建設一批數實融合的數字游民社區,滿足其邊旅行邊工作、追求生活方式多樣性、靈活安排時間、注重社交網絡等需求。通過提供共享辦公區域、開展遠程協作、舉辦創意沙龍和文化體驗項目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國際文化人才,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