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賦能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十大核心議題、10個關鍵詞洞察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強調“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痹谌蚧同F代化進程中,如何保護、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亟待關注的重要課題。尤其是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技術迅猛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近期由騰訊研究院與北京郵電大學交互技術與體驗系統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大模型賦能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報告發布暨專家研討會”,會上由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蘇森,騰訊研究院總顧問楊健聯合發布報告成果,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以及騰訊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基金會、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來自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了主題分享和深入交流研討。
在本次研究報告中課題組深入探討了大模型賦能傳統文化現在和未來的十大核心關鍵議題,總結了10個關鍵詞洞察,以點窺面嘗試勾勒出大模型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藍圖。以期凝聚行業共識,激發各方合作,推動大模型技術在傳統文化領域的廣泛落地,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主創說
1.“雙向奔赴”
大模型和傳統文化的結合是雙向奔赴。既是相互促進,也是互利共贏。
大模型技術的產業落地和創新應用,離不開中文語料的數據支持,提升模型本身的可信度要求專業的語料數據訓練。立足我國文化資源優勢,激活文化數據價值,能夠助力大模型安全發展,助力人機價值對齊,擴展大模型的行業落地空間。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一直傳承至今并持續煥發生機活力的偉大文明,具備“兼收并蓄”和“應物變化”的特點。在每次技術發展的浪潮中,傳統文化總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積極擁抱并適應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通過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有機融合,成為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促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由之路,也將增益國際傳播和文明互鑒。
2.“新質變革”
隨著技術的發展,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農業時代口耳相傳,到工業時代印刷影視的廣泛傳播,再到信息時代數字網絡的高效傳播,當前已經進入智能時代的融合共創。大模型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將催生文化行業具有新興科技思維的新型勞動者群體,同時將開創全新創作工具、基礎設施平臺等新型勞動資料,以及產生新興的跨媒介個性交互等內容形態、創新體驗場景等新型勞動對象,3大要素未來預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創造新動能、新服務、新業態,有望對原有產業邏輯帶來新質變革。
3.“文化行業大模型”
行業大模型是大模型產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用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專業能力難以平衡,行業大模型在精?;徒洕陨险純灐鹘y文化傳承發展要求能夠準確反映中華文化的精神與價值,文化行業大模型能夠提供更加準確結果。
本次研究中文化行業大模型是指針對文化行業需求(特指傳統文化領域),采用傳統文化相關專業數據進行訓練,形成文化專用知識和能力的深度學習模型。應用范圍主要包括如中華文化遺產相關的保護、創作、生產、傳播與消費等。文化行業大模型以文化行業專業數據為語料,面向文化傳承、創新和多樣性的場景,容錯性低、專業性強。既可以用于文化產業的場景構建和專業應用,也可以服務于普通用戶,支持文化教育、旅游、參觀、娛樂等多種場景。
4.“探索孵化”
大模型作為共性關鍵技術,能夠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疑難雜癥”提供解決方案,對傳統文化資源、創意、生產、傳播和體驗的全價值鏈場景進行賦能。基于本研究的調研發現,業界已在部分場景開始嘗試大模型應用的創新服務模式,但整體實踐尚處于探索孵化期,不同環節的應用程度差異較大。
如何提高數字化準確度、效率的同時還能降低成本,是傳統文化資源場景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部分文保場景已經開始探索,例如利用大模型多模態處理能力對文化數據理解和識別,輔助標注;利用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基于現有圖像生成缺失的顏色和細節,為文物修復工作提供智能輔助與參考。
如何準確凝練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創造出真正影響當代消費者的精品內容,是傳統文化創意場景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創意是文化科技表達的內核,大模型有潛力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成為創意產生與創造的輔助與助手。
如何提高文化生產的規模、品質、效率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是傳統文化生產場景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當前市場上大模型應用,可以輔助或自動化地完成部分文化產品的創作過程,如文本生成、音樂創作、圖像設計、視頻生成、視頻配音/ 翻譯等,為傳統文化生產場景提供了高效率工具,變革傳統生產模式。
如何將傳統文化內容精準分發,創新應用以大模型為基礎的各種傳播新載體,是傳統文化傳播場景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面對中文語料缺失對中華文化在全球傳播造成的潛在影響,大模型在傳統文化傳播場景中應用價值有待深化。
如何創新文化體驗形態,增強消費者的體驗交互感,深挖文化內涵價值,是傳統文化體驗場景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大模型能夠為參與者提供實時、多模態、精準化的互動內容,增加沉浸體驗感同時,提升互動價值輸出。并與智能化消費終端結合,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無限擴展、跨域協同的傳統文化體驗場景。
當前實踐應用主要集中在傳統文化資源、生產和體驗場景中,傳統文化創意場景中的探索開始涉及但并不突出,而傳播場景中的應用落地仍需進一步論證,而且當前實踐多集中于先進技術的傳統應用模式,創造性應用還有待探索。
5.“守正與安全”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關系國家文化安全。大模型賦能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守正”是底線原則。如果不能守正,文化行業大模型應用寸步難行?!笆卣保蟠竽P唾x能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時語料輸入的專業性和輸出結果的負責性。專業的語料資源筑基大模型的專業賦能,但由于我國傳統文化領域眾多,版權繁雜,構建一個具備科學性、客觀性、尊重性的專業傳統文化語料庫,是實現守正需要解決的核心挑戰之一。輸出結果的負責性,可以從時代性與當代價值、歷史和文化意識、文化批判性、文化多樣性、人文關懷五個維度來考量。
6.“創新與發展”
文化行業的市場屬性是新時代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現實要求。當前受用戶個性化需求增長、文化產業競爭加速、跨界融合需求迫切、國際傳播影響力增大的因素影響,在守正基礎上,大模型賦能傳統文化的創新需求凸顯。歷經初期對于大模型應用的興奮和追捧,在同質化、淺表化的早期應用基礎上,創新出符合時代特征和市場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需要充分把握大模型作為智能時代先進生產力的典型特征,挖掘跨文化理解、多模態支持、多場景應用三大創新點,在文化傳承發展全價值鏈條上創新出由先進技術帶來的顛覆性應用和服務模式。
7.“語料方、技術方與場景方三方共創”
大模型落地文化行業,需要推動語料提供者、技術開發者和場景應用方的三方關鍵主體融合共創。
從語料提供角度來看,傳統文化數據具有數量“大”、種類“多”、質量“雜”、版權“廣”等特點,如何保障文化行業大模型的語料全面、準確,在不影響各專有數據安全獨立的條件下,推進各數據版權方加強合作,打破壁壘,需要探索“1+X”的傳統文化專業語料庫建設機制,1是政府推動建設的傳統文化基礎語料庫,X代表掌握傳統文化數據的文化單位或機構,并探索權益分配機制、本地化模型訓練等模式支撐。
從技術開發角度來看,實現大模型應用合法合規基礎上的價值對齊是實現文化價值、技術要素有機統一的保障,為了實現模型輸出結果的負責性,避免虛假信息、歧視性和偏見問題、文化敏感性問題,需要從語料準備、算法設計、訓練干預、用戶交互和安全管控等全鏈路進行設計開發。
從場景應用角度來看,傳統文化應用大模型技術呈現出新思維、新形式和新表達方式,但由于部分文化單位缺乏足夠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無法與大模型技術進行有效融合,以及實際文化業務需求和技術應用供給之間存在較大“認知鴻溝”等脫節現象。需要進一步鼓勵文化單位與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和融合創新,形成大模型創新應用試點示范和經驗推廣,激發大模型與傳統文化應用創新的市場端和文化端持續動力。
8.“分層有序建設”
在文化行業大模型的建設路徑上,需要克服孤島式、集約式建設模式,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向推動“文化行業基礎大模型、領域大模型、場景大模型”分層有序建設。充分發揮政府、文化單位、企業、社會等多主體力量,構建一個同步建設、相互關聯、協同發展的文化行業大模型生態體系,促進模型之間的數據流通與資源共享。
文化行業基礎大模型是以國家推動建設的傳統文化基礎語料庫為數據訓練集進行訓練,核心優勢為傳統文化通用性和適用性,可作為文化行業相關大模型的底座模型,為大模型“守正”的基礎。
由于文化行業包含領域眾多且專業性強特征,文化行業領域大模型以文化行業各細分領域組織的領域數據為語料進行訓練,領域知識突出,能夠結合領域場景和需求,基于底座模型進行創新開發。
而當前市場化主流模式為文化行業場景模型,即以各文化資源單位組織的專有數據為語料,聚焦特定應用場景的知識,可以結合不同應用場景需求,并基于上述底座模型進行持續“創新”應用。
在未來,文化行業領域、場景大模型等各垂類模型有可能發展成為基礎大模型的方案供給者,面向消費端將呈現單一、簡約端口,通過智能代理模式實現用戶與傳統文化的深度連接,以及各層級大模型應用的安全獨立與聯動。
9.“雙軌并行”
共建文化行業大模型的可持續生態,應探索行政引導力量與市場化創新活力有效融合的雙軌并行發展路徑。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由政府進行規劃引領、政策扶持、標準制定等。同時市場主體應發揮創新活力,基于市場需求和技術趨勢,開展文化行業大模型的研發與應用,跑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市場化探索合理的合作與利益分配機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
10.“文化智融”
大模型助力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需要將技術層面的突破與應用層面的創新轉化為文化層面的深刻變革,一是加強傳統文化內容的深度挖掘與價值提煉;二是推動構建多元化的傳統文化傳播矩陣;三是打造新的傳統文化產業鏈和價值鏈。不僅要在應用層面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凝練與傳播創新,更要在文化層面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增強其與中國特色相契合的時代內涵,并增進全球范圍內對中華文化獨特價值的認知與尊重。
專家寄語